虚拟货币ugt行情
2023年07月06日 00:03
欧易okx交易所下载
欧易交易所又称欧易OKX,是世界领先的数字资产交易所,主要面向全球用户提供比特币、莱特币、以太币等数字资产的现货和衍生品交易服务,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为全球交易者提供高级金融服务。
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这样说过,拥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会自动成为一个帝国,如果失去乌克兰,俄罗斯就会迅速边缘化,乌克兰对于俄罗斯来讲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此俄罗斯也心知肚明,从历史上来看,基辅罗斯公国是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个民族发源地,乌克兰首都基辅更是被称为“俄罗斯众城之母”,同时乌克兰还拥有丰富的资源、肥沃的土地,这些都为乌克兰发展重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历史上的紧密联系,加上自然条件良好,所以乌克兰在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的地位仅次于俄罗斯,因此苏联将乌克兰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来发展,相应地乌克兰也拥有齐全、完善的国防工业,其涉及航天、航空、船舶、地面武器、电子等各个方面,乌克兰的国防工业在苏联国防工业中所占份额一度达到30%,这类企业和机构主要集中在机器制造、冶金、燃料动力工业部门。这类部门主要研制和生产火箭装置、宇航装置、军用舰船、飞机、坦克和导弹等军工产品。其中有许多可谓大名鼎鼎,例如研制导弹及运载火箭的南方设计局、以研制运输机见长的安东诺夫设计局、苏联最主要的坦克设计单位莫洛佐夫设计局,苏联唯一的航母船厂黑海造船厂也在乌克兰,乌克兰在苏联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这些重要的军工企业又带动了其他周边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乌克兰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根据相关资料,1990年,乌克兰工农业生产总值为7500亿卢布,占苏联工农业生产总值的15%以上,仅次于俄罗斯,不过受到苏联整体国民经济结构及发展的影响,乌克兰一样存在着重工业偏大的问题,重工业和军工行业一度占据乌克兰工业总产值的70%左右,其他如轻工业、食品、纺织等行业只有30%,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今,严重影响着国内市场对消费品的供求关系,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居民对消费品需求方面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根据各加盟共和国达成的协议,各加盟共和国领土上的苏联国防工业大多采用了属地归属的原则,这些乌克兰境内的苏联国防工业设计局、工厂、科研设施就被划归了乌克兰所有,根据相关资料,当时乌克兰继承的苏联国防工业单位超过3000家,职工达到300万人,差不多占到乌克兰总人口的10%,其中直接从事武器装备生产的企业有700家左右,职工140万人。凭借这些丰厚的遗产,乌克兰迅速成为世界军火市场的新贵,一度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六大武器出口国,同世界上50多个国家保持着军技合作关系。
苏联解体后,苏军给乌克兰遗留下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弹药和军需物资,其中主战坦克大约6000辆,步兵战车及装甲输送车7000辆,各种口径火炮7000门,作战飞机1700架,如此众多的武器远远超过了乌克兰自身防御的需要,有些甚至是乌克兰根本就不需要,举一个例子,苏联在乌克兰布置了大量的图-95、图-22战略轰炸机,最新的图-160也最先在乌克兰部署,但是乌克兰既不需要也没有能力使用这些战略轰炸机,所以最终这些飞机被转让给了俄罗斯,另外其他一些飞机,如苏联正在研制的T-1OK舰载机原型机、苏-25UTG舰载教练机等,由于乌克兰海军没有航母,并且以它的国力也没有发展的可能,也被乌克兰出囗创汇,出售给国外客户。
至于其他武器装备,乌克兰也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对外倾销,由于报价较低,加上乌克兰对于武器出口附加的条件非常低,引起了第三世界国家广泛的关注。当时乌克兰在国际军火市场上一度非常活跃,这些武器装备对俄罗斯同类武器装备形成了有力的竞争,当时越南从俄罗斯采购苏-27SK战斗机,但是配套的R-27空空导弹却是从乌克兰购买的,原因就是后者的价格要便宜得多,这种情况一度引起俄罗斯的不快,以至于公开宣称拒绝为客户从其他渠道采购的苏联武器装备提供后勤服务,以至于对包括乌克兰在内的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国防工业采取了饿死战略,这些都对俄罗斯与乌克兰以及其他加盟共和国的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过随着苏联武器装备竞争能力的下降,乌克兰的对外武器出口逐渐正规化。乌克兰开始自行研制武器装备并且对外出口,武器出口品种主要是武器零部件、坦克、装甲运兵车、导弹和防空预警系统。
除了出口武器装备之外,为苏联武器装备提供后勤维护指导与服务也是乌克兰当时军事工业出囗的重要领域。由于乌克兰战略位置重要,是苏联西方集群重要的后方,加上有完善的工业基地作为支撑,所以苏联红军在乌克兰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后勤支援保障体系,苏联解体之后,这些设施也被划归乌克兰所有,对于乌克兰来说,这些设施为本国军队提供后勤保障可谓绰绰有余,因此也积极开辟国外市场,让这些企业为外国苏制武器提供武器维护方面的技术支援,具体业务包括:出口先进技术、设计文件以及其他军用和特种技术产品;进出口军用和特种用途装备,包括各种产品和出口控制的现代化军用、特种用途以及两用技术;改进、维护和大修国外客户的武器和军事设备;设计和建造特殊用途的产品和设备。例如乌克兰与越南达成协议,根据合同由乌克兰沃伦州卢茨克市“发动机”维修厂负责对越南空军苏-27战斗机的AL-31进行维护,同时提供技术指导,对越南地勤人员进行培训。不过随着俄罗斯就此领域也对乌克兰进行封杀,加上俄罗斯逐渐用本国新型武器或者新改进型号来替代国际市场上的苏联武器,而乌克兰对这些武器并不熟悉,所以这个业务可能也处于萎缩状态。
由此可见,苏联遗留的国防工业、武器装备等对于乌克兰来说,既是一笔丰厚的遗产,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尤其是它造成了乌克兰国民经济结构的畸形,对乌克兰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尽管乌克兰一直极力对本国国防工业进行改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进展,从而造成本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停滞不前,也影响了本国经济的发展,甚至可以说乌克兰今日的危机都与此有关。
实际上早在苏联时期,有识之士就意识到需要对国民经济重轻不均的问题进行改革,其中一个办法就是效法中国实行军转民,就是让军工业腾出一部分产能生产民品,但是这个做法随着苏联的解体而中断,由于独立之后的乌克兰经济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因此对于国防工业的改革无力也无心来进行,一直到21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初步稳定,乌克兰才宣布对本国的国防工业进行重组和整合。
企业重组被乌克兰视为重振本国国防工业的重要手段,乌克兰对于本国国防工业重组的原则与我国当年对于国有企业的政策相似,就是抓大放小,对于国防工业中那些对本国国家安全有重大作用、技术敏感的企业实现国有化,如航天工业、其他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对于既生产军品也生产民品的军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对于完全转产民用产品的企业则实行私有化,对于那些小型军工企业、长期负债甚至资不抵债的军工企业则坚决关门。与此同时,乌克兰还有选择地在国防工业领域引进外资,为将军工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创造有利的环境。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乌克兰国防工业存在着的体制僵化、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但是由于这些问题是长时间形成的,因此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特别是这些改革牵涉了太多的利益群体,势必会引起相关方面的反弹,因此乌克兰国防工业的改革可以说是举步维艰,这样一来,直接的后果就是乌克兰国防工业开工不足,投入不足,技术和装备长期无法得到更新,产品缺乏竞争能力,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从而造成企业竞争能力的下降,这样又反过来让相关军工企业更加困难,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实际上这样的后果已经超出了军工企业本身,直接影响到了乌克兰社会,我们经常听到的东、西乌克兰分裂,或者说乌克兰社会的撕裂也与此直接相关。前面说过乌克兰国防工业来源于苏联,而苏联的国防工业是在整个苏联境内进行配套和协作的,乌克兰国防工业许多原料、零件来源于俄罗斯,乌克兰也为俄罗斯提供相关的原料和零件,这样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国防工业就保持了密切的联系,早在20世纪90年代两国就签署了关于加强两国军工行业技术合作的一系列协议和备忘录,如1995年两国签署的《关于互相供给武器、军事技术、零件和服务的协议》,相比较之下,由于技术和标准不同,乌克兰国防工业很难打入西方市场,但是乌克兰想进行经济改革,又需要引进西方特别是欧洲的资金和技术,而西方提供援助的要求之一就是对乌克兰国有企业进行大规模改革,这势必会影响乌克兰国防工业的发展,由于乌克兰国防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所以东部更多地倾向俄罗斯,西部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则希望能够进入欧洲的市场,亲西方的氛围浓厚,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乌克兰社会两个对立面如此地水火不容。
由此可见,乌克兰今日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转型失败引起的,传统重轻发展不平衡的国民经济需要改革,但是乌克兰一些领导者对此急于求成。造成社会矛盾激化,从而引起国家和社会的撕裂,反而引起国民经济的倒退,这样反过来又影响了国防工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剧国家的经济危机。从目前来看,受到国家经济的影响,乌克兰国防工业已经出现了技术发展缓慢、产品老化等问题,这些都会对乌克兰国防工业未来的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可以这么说,今天的乌克兰国防工业和整个国家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受到乌克兰社会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乌克兰航天工业,前面说过乌克兰在苏联中的地位仅次于俄罗斯,因此乌克兰是苏联中少有的拥有火箭/导弹设计局的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境内拥有苏联最重要的火箭/导弹设计局——南方设计局,也称扬格尔设计局,它是以苏联著名航天专家米哈伊尔·库兹米奇·杨格尔的名字命名的,在苏联火箭设计局中,杨格尔设计局堪比著名的科罗廖夫设计局,它先后研制了SS-4中程弹道导弹、SS-5洲际弹道导弹,20世纪60年代又研制了第二代洲际导弹SS-9。进入70年代,南方设计局成为苏联主要的洲际导弹研制机构,研制了SS-l8洲际导弹,该导弹采用了分导式多弹头设计,可以配备10个子弹头,被视为苏联最具威力的战略武器;还有就是SS-24洲际导弹,它采用了列车机动布置方式,生存能力强,有力地提高了苏联战略火箭军的战略打击能力,这两种导弹至今仍旧是俄罗斯战略火箭军的主要装备。
20世纪60年代设计局以弹道导弹为基础,以SS-4为基础开发了“宇宙”号火箭,以SS-9为基础开发了“旋风”号火箭,以此进入了太空探索的领域。80年代又开发了大推力的“天顶”号运载火箭,与此同时南方设计局也涉足人造卫星领域,南方设计局开发的卫星用于近地空间探测、太阳观测、地球资源调查、海洋监视以及国防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南方设计局开发了67种航天器、12种空间系统,由它开发的400多枚人造卫星被送上了太空。
苏联解体的时候,南方设计局被划归了乌克兰,一起划归乌克兰的还有当时苏联最大的洲际导弹工厂南方机械厂以及一些科研机构,根据当时俄罗斯的评估,乌克兰境内的航天工业规模大约占到了苏联航天工业规模的30%,大约拥有600家企业,从业人数达到25万,仅南方设计局与南方机械厂联合体就拥有7万员工,其领域涉及弹道导弹及运载火箭、航天器总体设计及总装、动力系统、控制系统、星载设备与电源、地面接收设备、材料及工艺研究与制造等,范围从航天器总体到分系统设计,技术能力和设施比较齐全和配套。并且在一些关键的基础领域具有很强的实力。
不过苏联的解体,对于乌克兰的航天工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首先乌克兰放弃了战略火箭军,俄罗斯虽然保留了战略火箭军,但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已经不再从乌克兰采购SS-18和SS-24洲际导弹,而使用自己研制的SS-25洲际导弹,而乌克兰航天工业很大一部分产能就集中在洲际导弹的生产上面,其最高峰一年可以生产上百枚洲际导弹和运载火箭,现在一年只能生产10枚左右的运载火箭,所以乌克兰南方机械厂等单位不得不减员、减产甚至转产,企业债务不断增加,工资拖欠严重,最多的人员减少40%,亏损近亿格里夫纳(乌克兰货币)。
这样,乌克兰航天工业的着眼点就转变为民用及商业发射领域,乌克兰本国国力有限,一年进行的航天发射数量也极其有限,所以乌克兰航天工业的主要目标还是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不过乌克兰在一些关键领域还要依赖其他加盟共和国,首先它生产的“天顶”和“旋风”这两种运载火箭使用来自俄罗斯的火箭发动机,发射场地分别在哈萨克斯坦的克努尔和俄罗斯普列谢茨克,但是俄罗斯近年来大力发展自己的安加拉系列运载火箭,也希望能够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中占据更多的份额,所以自然会对乌克兰火箭进行某些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乌克兰运载火箭的竞争能力。
为了发展自己的航天工业,乌克兰在1992年成立了乌克兰航天局,对于乌克兰航天工业进行统一管理,目前乌克兰航天局管理着将近30家企业和机构以及6个预算部门,包括18个国企、科研机构、国家航天设备试验和控制中心以及企业和机构的总订货代表机构。其中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企业共22家,从业人员大约5万人。
在航天工业的发展上,乌克兰制订了航天工业发展规划,规划要求保持乌克兰航天工业科技和生产潜力,形成较为完整的航天工业体系,包括火箭综合体、航天器、航天情报、航天系统的组件,在满足国家安全和国内使用要求的同时,积极参加国际航天市场,另外还积极与国外进行技术合作。俄罗斯是乌克兰航天工业最主要的合作伙伴,在1996年两国签署了航天领域与导弹技术合作协议,为乌克兰继续使用俄罗斯的火箭发射场扫清了道路,同时为了摆脱对于俄罗斯的依赖,乌克兰积极开辟其他技术合作渠道,与世界主要航天国家进行了技术合作,特别是寻找新的发射场地,为此乌克兰参加了国际海上发射公司,为该公司提供了“天顶”运载火箭,此外乌克兰还与巴西合作,共同建设巴西境内的阿尔坎塔拉发射场,阿尔坎塔拉是距离赤道最近的发射场,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因此可以节省燃料,降低成本,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乌克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航天工业急剧下滑的趋势,到2012年,乌克兰一共进行了127次火箭发射任务,为19个国家发射240颗卫星,2005年乌克兰航天工业总产值比21世纪初增加了15%~20%,达到15亿格里夫纳。
不过乌克兰毕竟国力有限,并且航天工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长期、大量的投入,它对于国家的综合国力要求较高,而乌克兰虽然竭尽全力,但是投入仍然十分有限,乌克兰国家预算对于航天工业的投入不到1亿格里夫纳,而一枚现代化运载火箭的研制成本都在数十亿美元以上,所以乌克兰现有的投入根本就没有能力研制新的运载火箭,而现在处于危机之中的乌克兰更加无力在航天工业投入,由于国家经济水平低,所以乌克兰航天工业整体经济状况不佳,在职人员工资水平也非常低,平均工资只有100美元左右,像南方设计局这样的单位平均工资仅1000格里夫纳,不到150美元,很难想象这样微薄的工资能留住优秀的高科技人才。所以乌克兰航天工业目前的处境是上有美国、俄罗斯及欧洲空间局凌空拦截,下有中国、印度、日本等紧追不舍,苏联的老本估计已经不能让乌克兰航天工业吃多久了。
乌克兰航天工业目前主要产品是“旋风”和“天顶”运载火箭,其中“旋风”运载火箭是由南方设计局于1977年在SS-9洲际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旋风”号火箭为三级火箭,火箭总长度为393米。第一、二级的箭体直径为3米,采用自燃推进剂。它直接采用了SS-9洲际导弹的第一、二级发动机,新设计了第三级发动机,新的第三级发动机具有在空间多次启动的能力,提供了将飞行器发射入不同高度的圆轨和椭圆轨道以及同时发射两个或更多空间飞行器的巨大可能性。
“旋风”火箭是一种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运载火箭,具备全自动发射能力,发射前的程序已实现完全自动化。火箭的发射能够在计划时间内以1秒的精度完成,“旋风”运载火箭用于发射气象卫星、通信卫星、资源卫星、地球遥感卫星,以及为广泛的科学研究计划发射不同类型的卫星,具有一箭六星的能力,最大运载重量可达4000公斤。1980年首次发射,根据相关资料,到1992年底“旋风”运载火箭共执行100次发射任务,仅有2次不成功,因此其可靠性(或发射成功概率)是相当高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设计局持续对“旋风”运载火箭进行改进,研制了“旋风”-2K,它配备新的ADU-600作为助推模块,提高了入轨精度,它可以将2吨的载荷送入倾角为65度的1000公里圆轨道或者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针对阿尔坎塔拉发射场的要求,南方设计局开发了“旋风”-4运载火箭,在“旋风”系列运载火箭中,它的运载能力是最大的,它可以将52吨重的载荷送入500公里赤道轨道,或者将1.6吨的载荷送入对地静止转移轨道。为了运载火箭和载荷的信息测量,“旋风”-4配备有信息遥测系统和外弹道测量仪器。
乌克兰航天工业另外一种主打产品是“天顶”号运载火箭,它是南方设计局在苏联解体前设计的最后一种运载火箭,也是当时苏联最先进的运载火箭,“天顶”号火箭拥有许多优点。它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推进剂组合,而其他一些苏联运载火箭(如“质子”号运载火箭)则使用有剧毒的肼类推进剂。“天顶”号的发射工序实现了完全无人化:火箭可以被机械装置自动吊装在发射台上并连上必需的地面控制管线,其后在发射准备、点火或因发射任务取消而须从发射台上撤下火箭时都不需要进行手动操作,从而大大减少了因发射事故导致人员伤亡的可能性。此外,“天顶”号的发射台不包含在发射时会被烧毁的设备,因此在一次发射完成5小时之后,就可以再次进行发射。
“天顶”运载火箭包括“天顶”-2和“天顶”-3两个型号,前者是二级运载火箭,后者是三级运载火箭,“天顶”-2号于1965年首次发射,它主要用于军事卫星的发射,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仍旧使用该火箭发射军事卫星,在“天顶”-2的基础上,乌克兰与俄罗斯联合发展了“天顶”-M,其主要特点是安装了新控制系统和改进过的发动机。“天顶”-M在2007年6月29日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发射,将“宇宙”-2428送入轨道。
“天顶”-3的前一、二级与“天顶”-2基本上相同,增加了一个第三级发动机,这样火箭就具有了向高轨道(如地球同步轨道)发射载荷的能力。“天顶”-3主要用于海上发射服务公司的商业发射,所以也称为“天顶”-3SL(SeaLaunch),目前已经进行了20次以上的商业发射。
根据美俄在1993年达成的第一阶段裁减战略武器条约,俄罗斯裁减了大量的SS-18战略导弹,由于销毁这些导弹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俄罗斯决定把这些导弹变废为宝,将其改装为运载火箭,为此俄罗斯和乌克兰合作,由南方设计局将这些SS-18导弹改装成了“第聂伯”运载火箭。
“第聂伯”运载火箭主要针对小型遥感及科研卫星而研制,“第聂伯”号火箭包含三种型号:“第聂伯”-1、“第聂伯”-M和“第聂伯”-3。其中只有“第聂伯”-3装备了上面级。火箭都使用苏联洲际导弹常用的剧毒可贮存液体推进剂。“第聂伯”号的发射均采取地下井冷发射的方式,利用原有的导弹发射井。第聂伯号的发射服务提供商是ISCKosmotras公司,这是一家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的合资企业。市场开发交由美国企业ATK锡奥科尔公司进行。由于火箭的发射费用非常低廉(仅有800万~1100万美元),所以很有竞争力。第一次发射在1999年4月21日进行,将一颗名为UoSAT-12的小卫星成功送入轨道。
乌克兰的航空工业在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中也仅次于俄罗斯而居于第二位。据不完全统计,乌克兰境内拥有大约40家飞机研制或者生产单位、5个专门的航空科研机构、5所航空类高等教育学校,在这些企业或者单位之中,有一些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如安东诺夫设计局、扎波罗热进步设计局等,不过乌克兰航空工业偏向民用航空领域,在它的境内军用航空科研及生产设计较少,尤其没有作战飞机的设计局,这样就造成乌克兰航空工业并不完整。
安东诺夫设计局是苏联最主要的军用运输机设计单位,一度成为苏联运输机的代名词,1946年成立,以苏联著名航空专家奥·康·安东诺夫的名字命名,1991年与基辅飞机厂合并成安东诺夫科研联合体,根据统计,安东诺夫设计局一共研制了20多种运输机及其他型号的飞机,总产量近2万架,目前仍旧有大约1500架安东诺夫运输机在世界各地使用。
安东诺夫设计局设计的第一种运输机是安-2型运输机,这是一种小型、双蠹、多用途通用飞机,非常适合第三世界国家使用,总产量超过1万架,之后安东诺夫设计局开始研制更大的运输机,首先是中型客机安-10,它可以搭载100名左右的旅客,虽然是客机,但是安-10采用了上单囊,这种布局更多地用于军用运输机,也成为安东诺夫设计局的标准布局。
在安-10的基础上,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了安-12运输机,它的载重在20吨级,与美国的C-130运输机相近,总产量超过800架,是苏联运输航空兵20世纪60至70年代主力战术运输机,并且出口多个国家,此后安东诺夫设计局又研制了大型运输机安-22,该机最大起飞重量为250吨,载重80吨,是人类制造的最大型螺旋桨运输机,一直到苏联解体,安-22仍旧是苏联运输航空兵的主力战略运输机。
20世纪70年代末安东诺夫设计局开始研制大型战略运输机安-124,首架飞机于1982年首飞,该机最大起飞重量达到400吨,有效载重达到150吨,主要用于坦克、战略/战术导弹系统、桥梁构件等超大、超重武器设备和工业设备,到2004年停产,安-124共生产了55架,其中交付给苏联运输机航空兵大约25架,现在由俄罗斯空军第12师使用,其他则交给了民用航空公司用于商业运输,包括俄罗斯伏尔加-第聂伯航空公司和安东诺夫设计局自己的货运公司,由于该机具有西方货运飞机所不能匹敌的载运能力,该机在国际航空货运租赁市场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仅2011年安-124就为北约驻阿富汗部队执行超过200次空运任务,利润超过1亿美元。
20世纪80年代,苏联开始研制暴风雪航天飞机,作为该机的运输转移飞机,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了安-225巨型运输机,它实际上可以看做安-124飞机的放大型,因此很多地方和安-124相似。安-225的总重和载重能力都比安-124增加了50%,最大起飞重量增加到600吨,最大载重250吨,机背最大负载为200吨,与安-124相比,安-225机身加长,客舱的基本横截面和机头舱门未变。机体较大的变化为垂直尾翼由单垂尾改成双垂尾,两个垂直尾翼安装在带上反角的水平尾翼两端,所有翼面都后掠,方向舵分为上下两段,升降舵则分为三段。另外安-225取消了后部装货斜板/舱门,一来机头舱门已足够巨大,二来运送“暴风雪”号时并不需要尾舱门,安-225的货舱内可装16个集装箱,大型航空航天器部件和其他成套设备,或天然气、石油、采矿、能源等行业的大型成套设备和部件。机背能负载超长尺寸的货物,如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及其配套的“能源”号运载火箭。这样,大型器件从生产装配厂出发,可以完整地、不需拆卸地运至使用场所,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缩短了运输周期。
安-225在1985年开始制造首架原型机,1988年首飞,但是由于苏联解体,整个计划被取消,唯一的一架安-225留在了安东诺夫设计局,现在这架飞机应该由安东诺夫设计局自己的航空公司用于国际商业运输。
在研制巨型、大型运输机的同时,安东诺夫设计局也注意中小型运输机的研制,1958年安东诺夫设计局开始研制双发涡桨客机安-24,它的最大起飞重量大约20吨,可以载50人,到1978年停产时共生产了大约1100架,是苏联主要的支线客机,苏联民航使用大约700架,并且向12个国家出口130架,苏联空军和华约国家空军使用260多架,在安-24的基础上,安东诺夫设计局又研制了安-26运输机,它可以载重5.5吨,共生产大约700架。苏联幅员辽阔,对于通用航空飞机有较大的需求,所以安东诺夫设计局于1957年研制了安-14轻型运输机,它采用两部活塞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大约36吨,共生产大约300架。进入20世纪70年代,安东诺夫设计局又研制了它的改进型安-28,它换装了更大功率的涡桨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增加到6吨,后来根据苏联和波兰签署的协议,安-28飞机转让给波兰生产,至今波兰仍旧以M-28运输机的名义生产该机,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海上巡逻机等型号。
苏联解体,对于乌克兰航空工业来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首先苏联和华约的解体,让乌克兰航空工业失去了最大的用户,独立之后的乌克兰不论是空军还是民航的需求都非常小,并且后者更倾向于接收可靠性和经济性更好的西方客机,因此企业开工不足,技术人员流失严重,所以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乌克兰航空工业的萧条时期。根据相关资料,在此期间乌克兰航空工业的总产值不过10亿美元左右,利润1亿美元,还不够买一架西方大型客机。
进入21世纪,乌克兰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实力,决定调整航空工业发展目标,基本上放弃了大型运输机的研制,全力研制战术运输机和支线客机,重点开辟第三世界国家市场,以期造就一个现代化的、能自我发展的、面向出口的乌克兰航空新工业体系。
在乌克兰航空工业和安东诺夫设计局的计划之中,重中之重是安-70战术运输机,该机的研制可以上溯到苏联时期,1988年安东诺夫设计局透露正在研制安-12的后继机安-70,它将是21世纪苏联运输航空兵的主力战术运输机,最大起飞重量为150吨,有效载重可以达到47吨。需要指出的是安-70加大了货舱,尤其是宽度和高度增加,因此它可以运载更加广泛的武器装备,如防空导弹、直升机等,甚至比伊尔-76运输机还要多,该机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桨扇发动机,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这种发动机的运输机,它可以利用桨扇发动机的洗流对机翼进行增升,以提高飞机的起降性能,同时飞机大量使用了复合材料,降低了空重,提高了航程、载荷和经济性能,它也是苏联第一种采用电传操纵系统的运输机,在原机上使用了6通道模拟电传操纵系统,生产型改进为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飞机的航空电子系统也采用基于计算机数字总线的联合式航空电子系统,可以实现飞行控制、导航、通信的一体化,座舱采用多功能显示器来显示飞行数据和发动机工作参数,另外还采用了平视显示系统,提高了飞机在恶劣气候条件下的起降能力,针对飞机主要在野战机场使用。维护条件有限的情况,安-70采取完善的机载诊断和监控系统,可以对机载主要系统的参数进行采集、分析和控制,因此可以视情维修,自主布置能力较好。有资料指出安-70可以在缺少保障装备的机场上独立执行超过30天的任务。
首架安-70运输机于1994年出厂,同年底首飞,1998年交付俄罗斯空军进行测试飞行,1999年俄罗斯和乌克兰签署协议,决定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分别生产安-70运输机,其中俄罗斯空军大约需要150架安-70,而乌克兰空军需要50架,到21世纪初两国已经在安-70项目上投资大约10亿美元,但是在2002年,由于俄罗斯和乌克兰关系的变化,俄罗斯空军决定冻结安-70运输机项目,考虑到安-70对于乌克兰航空工业和安东诺夫设计局的重要性,乌克兰决定自己继续这个计划,继续推进这个项目。2004年俄罗斯空军重新考虑安-70运输机,2011年,俄罗斯空军再次宣布采购60架安-70运输机,可以说安-70运输机的项目能否顺利推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安东诺夫设计局的未来,但是乌克兰危机又给这个项目蒙上了阴影。
除了安-70以外,安东诺夫设计局也在推进几个支线客机项目,包括安-28的升级型安-38、安-24的替代型安-140和安-74的发展型安-148,安-38是由安东诺夫设计局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飞机公司联合研制的,1994年首飞,目前有6架飞机在俄罗斯航空公司使用,安-140分别由哈尔科夫飞机公司和俄罗斯艾维亚科飞机厂制造,飞机于1997年首飞,1999年哈尔科夫公司批量生产,共向乌克兰航空公司交付了8架飞机,由艾维亚科飞机厂生产的首架安-140于2005年首飞,共向俄罗斯空军和航空公司交付了8架飞机,另外还有18架订货。1995年乌克兰和伊朗达成协议,由安东诺夫设计局向伊朗提供全套技术,由后者生产安-140型飞机,2001年伊朗组装的第一架安-140型飞机首飞,飞机也被称为IRAN-140。安-148是安东诺夫面向21世纪要求研制的民用涡扇支线客机,可以覆盖40~100座级,该机2005年首飞,它由来自俄罗斯、乌克兰的多家工厂联合生产,基辅飞机厂制造中机身和外翼,哈尔科夫飞机厂负责制造中翼段,俄罗斯沃罗涅什飞机厂负责生产机身其余部分、尾翼、舱门和机翼增升装置,双方都可以对飞机进行总装。目前安-148获得了56架订货,其中超过40架来自俄罗斯。
除了整机设计局之外,乌克兰还拥有一家比较有名的航空发动机设计厂商——扎波罗热市伊夫琴科进步机器设计局,它组建于1945年,主要研制中小型发动机,1967年研制了A1-25涡扇发动机,用于L-39,后者是华约国家标准的教练机,1973年,该局研制成功苏联第一种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D-36,用于安-72等运输机,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世界上功率最大的涡轴发动机D-136用于米-26运输直升机,以后又研制了巨型发动机D-18T/-18T1分别用于安-124和安-225运输机,进入20世纪80年代,进步设计局为安-70运输机研制了D-27桨扇发动机。
20世纪90年代,针对新一代教练机、轻型攻击机的要求,进步设计局研制了AI-222涡扇发动机,与AI-25相比,它配备有FADEC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制造和维护更加方便,寿命更长,油耗更低,经济性能更好,目前已经被俄罗斯雅克-130选为动力系统。
而西奇发动机厂是苏联历史最悠久的航空发动机工厂,它从1915年开始制造航空发动机,主要生产进步设计局设计的发动机,此外该公司还是苏联最重要的直升机发动机生产厂家,苏联最主要的直升机发动机TV3-117就是该公司的产品,TV3-l17是苏联中型直升机的标准动力系统,配备的机型包括米-8/-17系列运输直升机、米-24武装直升机、米-28武装直升机、卡-27反潜直升机等。
乌克兰国防工业中情况比较好的,并且生命力也比较强的可能就是它的兵器工业,乌克兰人可以自豪地说“乌克兰坦克身上的血统比俄罗斯坦克更纯正”,这是因为乌克兰拥有苏联最重要的坦克设计局哈尔科夫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在哈尔科夫设计局主持工作的是两位苏联坦克设计大师米哈伊尔·伊里奇·科什金和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莫洛佐夫。二战之中哈尔科夫设计局曾经东迁到下塔吉尔,并在此地建立了一个坦克设计基地,此后这里发展了俄罗斯目前最重要的坦克设计局之一——下塔吉尔俄罗斯车辆设计局,乌克兰也有苏联三大坦克厂之一的马里舍夫坦克厂,在最高峰的时候,该厂可以年产坦克近千辆,拥有3万名员工。
有一个数字可以证明莫洛佐夫设计局的辉煌和荣誉,坦克兵是红军第一兵种。红色坦克兵装备的坦克曾经有70%是由莫洛佐夫设计局设计的,它包括堪称苏联坦克最经典的T-34、战后产量最大的T-54/-55坦克、苏联第一种第三代主战坦克T-64,以及代表苏联坦克最高水平的T-8OUD,识别莫洛佐夫设计局的坦克有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数字后面带4的都是,这主要是受到T-34的影响,哈尔科夫设计局希望能够保持和延续T-34的辉煌。
纵观苏联坦克历史,由莫洛佐夫设计局研制的坦克两次引领了苏联坦克的发展潮流,一次是T-34,一次是T-64,特别是T-64A被认为是苏联也是世界上第一种主战坦克,在它之后的T-80和T-72身上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它配备有125毫米的大口径坦克炮;自动装弹机、三人乘员组以及因此带来的低矮外形;完善的火控系统(测距仪、双向稳定器、火控计算机);复合装甲(对于化学能弹和动能弹的防护能力几乎相当于T-62坦克的2倍还多),三防系统有效保护乘员组在核条件下的生存;采用了全新的动力组件布置方式;它还在苏联坦克制造史上首次采用了液压传动装置,后者确保了发动机组件重量和尺寸的减少;带有内部减震器的负重轮则带来了苏联坦克建造史上最轻的行走装置;第一次解决了涉水能力受时间和距离限制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莫洛佐夫设计局发展受到挫折,苏联陆军选择了列宁格勒基洛厂的T-80U作为新一代主战坦克,由于该坦克价格比较昂贵,所以同时选择了下塔吉尔的T-72作为高低搭配使用,不过莫洛佐夫设计局却获得了一个决定性的胜利,那就是联合哈尔科夫发动机设计局研制出了6TD柴油发动机,它的功率达到1000马力,达到了T-80U燃气轮机的水平,并且油耗、成本更低,加上它的技术与T-64的5TD柴油发动机有相通之处,在部队后勤保障方面也具备较好的适应性。正是因为6TD发动机卓越的性能,苏联红军最终决定为T-80U换装该发动机,这就是T-80UD主战坦克,它被视为苏联最好的主战坦克。
苏联解体之后,包括莫洛佐夫设计局在内的坦克工业体系被划归了乌克兰,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不但失去了最大的用户,而且俄罗斯也不愿意继续使用乌克兰设计的坦克。1995年俄罗斯陆军决定将所有的T-8OUD主战坦克退役,采用下塔吉尔研制的T-90主战坦克,不仅如此,俄罗斯人也深知莫洛佐夫设计局的实力,为了保障T-90主战坦克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俄罗斯对乌克兰设计局采取非常严格的限制政策,例如俄罗斯一度拒绝提供125毫米主炮给乌克兰,后者不得不自己研制125毫米主炮,并最终引进了瑞士的120毫米滑膛炮技术。在国内市场方面,乌克兰陆军自己还有庞大的坦克装备,加上国力有限,也难以大量采购主战坦克,所以乌克兰坦克工业一度陷入严重的困境之中。
无奈之下,乌克兰人决定将T-8OUD推向国际市场,最初感兴趣的是伊朗人,伊朗不但决定引进T-8OUD主战坦克,还希望能够引进技术自行生产,但是美国人知道后给予乌克兰人巨大的压力,这样乌克兰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后退。
不过T-80UD主战坦克还是成功地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注意,为了对抗印度陆军的T-72主战坦克,巴基斯坦陆军引进了320辆T-80UD主战坦克,正是这笔订单让乌克兰坦克工业走出困境。特别是通过这个项目,乌克兰成功地实现了包括主炮在内的主要系统的国产化,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坦克工业体系,6TD发动机也进行了改进,发展了6TD-2,它的功率提高到1200马力。由于6TD发动机在使用中表现出色,巴基斯坦决定在新型哈里德主战坦克上继续采用6TD-2发动机。
在T-8OUD的基础上,乌克兰设计了更加先进的堡垒主战坦克,它采用了全新的焊接炮塔,与原来的铸造炮塔相比,焊接炮塔便于使用复合装甲,可以提供防护能力,同时在车体炮塔前部采用了新一代反应装甲,火控系统也进行了升级和提高,引入了热成像仪,实现了数字化,车长具备超越调炮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猎-歼能力,加装激光对抗系统、导航系统、辅助动力系统和炮口基准装备,发动机为6TD-2发动机,在此基础上,乌克兰又发展了堡垒-M主战坦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换装了自动变速箱,同时进一步优化了坦克的防护系统,战斗全重突破了50吨,作战性能更好。堡垒-M在国际市场也取得了突破,2011年泰国决定采购堡垒-M主战坦克替代现役已经老化的M-41轻型坦克,首批采购49辆,根据东南亚热带国家的环境,这批坦克使用了更好的空调系统,在驾驶室和炮塔内各设一个独立的空调机,以保证两者都可以得到独立的制冷。根据海外媒体的报道,泰国最终的采购数量将达到200辆,以对抗马来西亚的PT-91、缅甸的MET-2000等国家的新型主战坦克。
除了发展新型主战坦克以外,乌克兰坦克工业还注意利用新技术对以前的型号进行改进和升级,由于这些主战坦克在第三世界国家广泛使用,并且许多国家尚不能负担采购新型主战坦克的费用,所以选择老坦克的升级型号和对现有坦克进行升级显然是一个比较合算的选择,乌克兰坦克工业也积极进军这个市场,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例如2011年乌克兰向埃塞俄比亚出口200辆改进后的T-72主战坦克,而最新一个合同是向刚果(金)出口T-64BV主战坦克。
此外乌克兰在轮式战车方面也取得较大的突破,它研制了BTR-3步兵战车,该车配备1门30毫米火炮和1挺7.62毫米机枪,还可以配备4枚反坦克导弹,它先后向缅甸、泰国、乍得、尼日利亚出口500辆以上。
我们知道黑海是苏联控制的唯一一个暖海,因此非常适合建造大型水面舰艇,苏联大型船舶建造基地基本上位于黑海,其中就包括苏联唯一的航母船厂黑海造船厂,围绕着这些船厂还有许多配套的造船工业企业。根据相关资料,在苏联解体前夕,乌克兰拥有苏联舰船工业的30%,承担了苏联25%的军舰生产任务。当时,乌克兰船舶行业有从业人员15万人,其中船厂有8万人左右,占到苏联该行业总人数的25%。共有约60家企业,其中骨干船厂9家、船用机械制造厂8家、仪表制造厂12家。
最能体现乌克兰舰船工业辉煤的就是红海军所有的航空母舰都是由黑海造船厂建造的,另外,苏联大部分能够建造10万吨以上的船厂也都集中在乌克兰,以至于有人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失去乌克兰造船厂对于俄罗斯海军和舰船工业的打击:“一夜之间,俄罗斯人发觉自己失去了建造10万吨以上舰船的能力。”
不过对于乌克兰舰船工业来说,苏联的解体对其也有巨大的冲击,首先乌克兰舰船工业对于军品依赖严重,在独立之初,其主要精力用于军品,红海军随着苏联解体以后,乌克兰舰船工业一下子失去了最大的市场,同时乌克兰军队相对弱小,加上国家经济不振,所以很难采购大量的舰艇,因此乌克兰舰船工业陷入困顿之中。
乌克兰舰船工业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开工不足,没有了军品订货,所以乌克兰各船厂一直面临开工不足的头疼问题,根据相关资料,到21世纪初乌克兰船厂只能利用30%的产能,这样造成了设备和人员极大的浪费,黑海造船厂最高峰时职工超过万人,但是最低的时候,只有3000人左右,乌克兰各个船厂拥有3万名工人,但业务量只能满足7000-8000人就业,其行业困境可见一斑,同时乌克兰进入世界造船市场也不顺利,乌克兰舰船工业脱胎于苏联工业体系,因此在标准、流程等方面与西方差距甚大,造成了乌克兰进入世界民船市场举步维艰,船舶建造周期长,成本高,根本无法与我国和韩国这样的新兴造船大国相比。实际上乌克兰到21世纪初已经很难接到1万吨级以上的船舶订单,而我国和韩国已经开始建造30万吨左右的超级油轮。
进入21世纪,随着乌克兰经济的好转,改善和增强乌克兰舰船工业成为乌克兰优先发展的目标之一,这是因为乌克兰造船工业基础较好,另外也是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这对于乌克兰来说尤其宝贵。船舶工业是重工业,在提高综合国力、缓解就业压力、拉动其他邻近工业的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乌克兰一方面积极筹集资金,加强对造船工业的投入,更新设备,同时还大力发展本国航运、渔业,尽可能地扩大本国市场,考虑到本国市场比较有限,乌克兰也积极引进外资,如德国就曾经给予乌克兰造船工业3亿美元的投资,帮助其向德国出口船舶,不过考虑到技术、历史等原因,乌克兰还是非常重视与俄罗斯的合作,由于历史上苏联在工业布局上的安排,双方在造船领域各有优势,很具互补性,所以估计乌克兰和俄罗斯在合作道路上越走越近。2001年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取得了建设性的进展。2001年2月,乌克兰工业政策部与俄罗斯造船代理局在乌克兰的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市签署了造船合作协议。协议规定:双方将在船舶设计、建造、修理、现代化改装上加强合作;在互惠的基础上提高相互之间的船舶配套设备、材料等物资供应的数量;合作研究、开发和建造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船舶、船用配套设备;利用乌克兰的海上试验场以及俄罗斯几大船舶研究院所的试验基地等便利条件完善两国在修船领域的技术和组织水平,等等。为了便于两国间顺利展开合作事务,双方设立了一个常设性的俄乌合作工作小组。
2000年,希腊与乌克兰达成协议,从乌克兰引进2艘欧洲野牛级气垫登陆艇,参与制造的乌克兰厂家有费奥多西亚海洋船厂、曙光厂及曙光厂的分厂塞瓦斯托波尔海洋船厂等。合同金额虽然不多,但是对于乌克兰舰船工业简直就是雪中送炭。除了继续改进苏联的设计之外,乌克兰舰船工业也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计、建造新一代水面舰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梦幻级护卫舰。
梦幻级护卫舰全长100米,吃水3.5米,满载排水量3000吨。是乌克兰第一艘使用西方标准设计、建造的军用舰艇,它采用了模块化结构,使用武器与电子接口都符合西方的标准。它采用了隐身技术,其上层建筑和舰体连为一体,舰体由光顺平滑的平面组成,舰体分别向内倾斜,可以折射雷达电波。其动力系统既可采用柴燃联合动力装置,也可选择柴柴联合动力装置,航速超过30节,以14节航速航行时续航力为3500海里。舰员编制为65人。
梦幻级大量使用西方的武器装备,其最主要的武器装备有欧洲MBDA集团研制的8枚MM40加长型“飞鱼”反舰导弹,射程超过180公里。防空任务由16单元的以色列制“巴拉克”-1舰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负责。该系统的结构非常紧凑,只需相当于俄制导弹系统30%的空间来布置。舰上还装备轻型反潜鱼雷发射器,可发射意大利提供的MU-90型鱼雷。前甲板上有一门奥托76毫米速射炮。舰艉可携带一架NH90型多功能直升机,舰载雷达和电子系统则使用乌克兰自行研制的产品,战术数据处理系统也由乌克兰研制。梦幻级代表了乌克兰舰船工业在21世纪的希望,但是由于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梦幻级面临不确定的未来。
乌克兰舰船工业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它拥有较强的燃气轮机设计、建造能力,位于尼古拉耶夫市的“曙光-机器设计”燃气轮机制造科研生产联合体是苏联最重要的燃气轮机研制单位,从1954年开始,曙光设计局共设计了30多型燃气轮机,到21世纪初共生产了超过2600部发动机,苏联60%的战舰配备的是曙光设计局设计的发动机。
曙光设计局从1986年开始研制苏联第四代燃气轮机UGT-25000,它是在苏联第三代燃气轮机UGT-1500O的基础上改进而来,主要是增加零级,压比由19.6提高到21,效率由35提高到35,燃气温度增加到1250摄氏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其功率接近40000马力,总体技术指标达到或者接近美国的LM-2500水平,不过由于苏联末期经济困难,其研制进程缓慢,加上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无力负担此型燃气轮机的发展,所以只好将其推向国际市场。
乌克兰在无线电、雷达及战术导弹方面也有一定的实力,乌克兰著名的电子公司包括“黄玉”国有股份控股公司、扎波罗热“火花”科技生产公司,战术导弹方面,乌克兰拥有大约30家企业可以生产战术导弹及零备件,乌克兰可以生产许多苏联重要防空系统的雷达,比较著名的有铠甲-M无源探测雷达、音乐台超距雷达、36D6防空警戒雷达等,另外还具备为苏联新一代NO19等雷达提供关键部件的能力,也可以生产R-27半主动雷达导引头。
如铠甲-M系统是在苏联铠甲系统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来的,采用了现代化的数字技术,探测范围增加到600公里,该雷达是一种被动无线电侦察自动系统,可以侦察纵深600公里、宽150公里范围内的情况,能够发现800公里以内的空中目标,是目前世界上同类系统中捕捉目标最远的装置。如果由一辆指挥车同时控制三部铠甲雷达,利用三角测量法,整套系统的探测距离将可延伸至1000公里。另外乌克兰利用技术对苏联其他雷达进行改进,同时乌克兰还在研制指挥部队用的自动化雷达情报收集、处理和传递系统、指挥所数字通信系统、自动化空中交通管理和机场中心系统、防空导弹系统外部目标指示系统、飞行场自动化指挥系统。在机载雷达方面,乌克兰相关单位设计了更高灵敏度的接收机,可以让米格-29配备的NO19雷达探测距离得到提高,另外乌克兰还对R-27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半主动雷达制导系统进行改进。
不过乌克兰缺少雷达总体设计的能力,其产品多是利用新的技术对现有雷达进行改进,缺乏研制新产品的能力,例如舰载、机载相控阵雷达、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随着21世纪各种新型机载相控阵雷达、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和相控阵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普及,乌克兰电子工业的市场正在急剧萎缩。
纵观乌克兰的国防工业就会发现,对于乌克兰这既是一笔财富,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苏联的国防工业完全是为世界大战作准备,并且在整个苏联境内进行协作和配套,由于苏联解体,人为将这个体系打散,那么不同国家就需要为重建完整的国防工业而努力,但是这些国家显然无力完成这样的工作,即使是实力最强的俄罗斯至今也是步履艰难,更何况实力相对较弱的乌克兰。
如何对这些庞大的国防工业进行消化和改造是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面对的首要问题,这个转型过程痛苦而漫长。笔者前面介绍过,仅黑海造船厂一家单位就有近7000人需要下岗分流,而经济不振的乌克兰显然无法为这些工人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所以就造成社会的动荡,东、西乌克兰的分裂就与之相关。
文章摘录《断剑-解密乌克兰变局中的军事力量》
推荐阅读
- 上一篇:全球虚拟货币交易软件排行
- 下一篇:虚拟货币对银行的冲击
-
虚拟货币哪里来的现金 虚拟货币交易钱怎么到账
1970-01-01
20世纪70年代末安东诺夫设计局开始研制大型战略运输机安-124,首架飞机于1982年首飞,该机最大起飞重量达到400吨...
-
虚拟货币排查 打击清理虚拟货币十大措施
1970-01-01
20世纪70年代末安东诺夫设计局开始研制大型战略运输机安-124,首架飞机于1982年首飞,该机最大起飞重量达到400吨...
-
中国持有虚拟货币合法吗 在我国买卖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合法吗?为什么?
1970-01-01
20世纪70年代末安东诺夫设计局开始研制大型战略运输机安-124,首架飞机于1982年首飞,该机最大起飞重量达到400吨...
-
虚拟币哪个平台最火 虚拟币哪个平台最火爆
1970-01-01
20世纪70年代末安东诺夫设计局开始研制大型战略运输机安-124,首架飞机于1982年首飞,该机最大起飞重量达到400吨...
-
缩表对虚拟货币 缩表对大宗商品影响
1970-01-01
20世纪70年代末安东诺夫设计局开始研制大型战略运输机安-124,首架飞机于1982年首飞,该机最大起飞重量达到400吨...
-
虚拟货币数量单位有哪些,货币单位m是什么意思
1970-01-01
20世纪70年代末安东诺夫设计局开始研制大型战略运输机安-124,首架飞机于1982年首飞,该机最大起飞重量达到4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