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延中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电话(延中和新延中)
日期:2023年08月14日 23:58 浏览量:1
上海,十六铺。这是1990年的一天,几位年轻人正在一个店铺前讨价还价。他们的目标,是一面其貌不扬的铜锣。最终,这笔生意以600元成交,铜锣被他们拉回了位于外滩附近的浦江饭店。
这座建于1846年的建筑,原名礼查饭店,早年曾经是上海最著名的饭店之一,爱因斯坦、卓别林等都曾在此下榻。而这家饭店还总是开上海乃至全国风气之先,比如最早使用煤气、自来水、电灯和电话。
不知是不是一种偶然,中国的另一项第一,也在这里诞生。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浦江饭店正式开业,那面其貌不扬的铜锣,也在这里被敲响。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一声开市锣声,A股随之诞生。
30年后,到上海去,敲响这面铜锣,成为几乎所有中国公司的梦想。
回首过往,我们是时候去思考一个问题——30年前,A股为什么诞生在上海?
1.基因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
总设计师在接受客人赠送给他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证章后,做出了一个颇有意味的举动,将一张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回赠给范尔霖。
这是很多人都了解的故事,但不少人并不知道,这张股票上写的并不是范尔霖的名字。较真的美国人为了股票过户,还特意赶到了上海。
为什么是上海?因为当时,只有上海有股票交易的场所。
这一全国第一个股票交易柜台,就是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营业部。十来平方米的空间,是由一间理发店改造而成,门口还竖着一根突兀的电线杆。
这里没有电脑,没有行情显示屏,成交价由客户口头协商,然后写在黑板上。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是当时仅有的两只交易股票。登记卡号、盖章、过户,所有的程序都是手工完成,每天的平均交易量并不大。
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就这样来到这个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股票交易柜台。办理完过户手续,他开玩笑说:“美国最早开始股票交易是在华尔街边上的梧桐树下进行的,交易人要受日晒雨淋,你们现在的条件比他们好多了。”
条件的确在变好。没多久,这个小柜台已经积累了7只股票上市交易,甚至编制了一个像模像样的“静安指数”。这些小小的股票,期待着更大的舞台。
而范尔霖过户的飞乐音响股票,同样出自于上海。
1984年11月,飞乐音响以每股50元的价格发行了1万股,其中法人股25万元,个人股25万元。这只股票没有期限限制,不能退股,可以流通转让,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股票。这是新中国第一只公开发行的股票,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股份制,开始真正进入广大企业和民众的视野。
只是那时候,一切还没有那么明显。
飞乐音响公开发行后不久,1985年1月13日,另一家上海企业延中实业也即将发行股票。发行前夜,延中实业副总经理秦国樑睡在办公室,辗转难眠,忐忑不安。他脑子里只有一个问题,股票到底能不能卖出去?
现在的人可能想象不到,为了确保股票销量,延中实业还专门设计了买股票抽奖活动,头等奖竟然是一套房。
不知道是为了房子,还是股票,最终,发行场面让人大吃一惊。发行当日早上6时,秦国樑到了江宁路一看,排队的人从江宁路到北京西路再到陕西北路,整个围了一圈。交通堵塞了,公共汽车都开不动。
上海,慢慢对股票找到了感觉。
这是上海这座城市一直以来的金融基因。解放前,上海就是亚太地区最大的金融城市。20世纪80年代,上海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进行得最为充分,金融制度改革也已同步开启。上海当时还出现了3家证券公司,即大名鼎鼎的万国、申银和海通。
此时的上海,体内的金融基因蠢蠢欲动。它在等待的,是一个机会。
(图为浦江饭店孔雀厅)
2.大势
1990年4月18日,浦东开始开发开放。上海等待的机会,来了。
不久,上海在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上报《关于开发浦东、开放浦东的请示》中提交了“10条政策”。1990年6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其中一条政策就是:考虑到上海市目前已有一定的证券交易量,以及开发浦东之后交易量增加的趋势,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
实际上,在此之前,上海已经开始了准备。1989年12月2日上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召开了一次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门研究金融问题,其中一大问题就是要不要开办证券交易所。会上,朱镕基特地征求了几家银行的意见。尽管不少人有所担心和犹豫,但朱镕基还是觉得这事可以搞。
时任上交所筹备组成员张宁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过一件事。在1990年上海召开的一场证券市场国际研讨会上,来了很多外宾。当会上宣布要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时,全场突然“轰”地一声响起来了,好久才停。会议结束时,张宁问一位摩根士丹利代表,为什么刚刚全场“轰”起来,对方兴奋地回答:“你知道吗,在西方人眼里,交易所是资本市场最高组织形式,你们在搞交易所,说明中国还在改革开放。”
中国当然还在改革开放。一位资本市场“老法师”感慨,上海能够顺利地建立证券交易所,应该感谢浦东开发开放提供的机遇。因为浦东从开发开放之日起,就承担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先行先试的重任。
而浦东,也需要一个证券交易所。开发开放浦东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想要把当时的阡陌农田、低矮棚屋改造成城市模样,投入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数量难以估计。搞一个证券市场,也许能为企业提供一个筹钱的渠道。
上交所开业当日,时任上交所理事长李祥瑞的讲话也明确了这两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是上海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实施开发、开放浦东,振兴上海的重要配套措施……有利于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建设。”
这个搭上浦东顺风车的新来者,没有让人失望。
上海浦东新区管委会第一任主任赵启正在其所著《浦东奇迹》中回忆,1993年到1996年间,尽管上交所仍在浦西办公,但已为浦东的开发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浦东的四个重点开发小区的集团公司都通过上交所这个资本市场的窗口,展现在世界的面前,并募集到了大量资金用于开发建设。
1997年12月19日,上交所更是直接从浦江饭店,迁入了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上海证券大厦。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大批与证券业相关的金融机构。
A股与浦东,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图为上交所搬入浦东后的新交易大厅)
3.探索
“我这一麻袋股票给了你,你到底放哪儿去了?”1991年5月,一位老股民堵在上交所门口,不依不饶。
这一幕在当时屡见不鲜。因为,刚开张没多久的上交所,要推行一项看起来破天荒的新政策——股票无纸化。
要知道,最早的“老八股”交易是有股票样本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纸张。交易起来需要实物交割,非常影响效率。当时上交所实行的是“T+4”,即当天成交,等4天才能完成交收。有鉴于此,上交所当时决定回收这些实物股票,全部录入电脑系统,存入个人账户内,实行真正的无纸化交易。在那个年代,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那位老股民当时并不明白,自己的一麻袋股票,其实已经转换成另一种介质,存入了自己的账户中。
结果,“老八股”的实物券收了6个月还没有收齐。上交所只好再出规定,不交实物股票,就不能参与交易。这下,收集才慢慢完成。
到了“老八股”之后的第一只股票——兴业房产新股发行时,本来印制的实物股票,全部被封存于上交所。就这样,股票无纸化完成了,这才有了之后的“T+1”“T+0”。
这一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被外人看在眼里。1993年,一位从美国归来的资深投资顾问来上交所访问,对此事惊讶不已:“上交所率先完全无纸化交易,是实现了全世界证券交易所几百年的梦想。”
无纸化,只是上交所成立前后,千头万绪的一个缩影。尽管当时东风已来,但想要真正在上海搞出一个证券交易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都说上海曾经是冒险家的乐园,虽然在证券交易所这件事上不能冒险,但很多时候,这些上海的改革闯将们在向前探索时,不仅凭借的是智慧,更多靠的是那股敢闯敢试的劲头。
当时,没有人知道证券交易所长什么样。上交所首任总经理尉文渊的一句话,很能说明问题:“吃苦我不怕,怕的是不懂。”
股票的交易规则该怎么制定,什么样的公司可以上市,谁有资格进行交易,交易清算是什么程序?没有人懂。
上交所筹备组到处找资料,甚至去上海档案馆,翻出了解放前老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档案,但又怕太老不敢用。后来,台湾地区券商到上海访问,赠送了台湾证交所交易规则。筹备组一对照发现,台湾版本和老上海版本的内容基本一致,大家心里才有了底。二者结合,逐渐搞出了上交所的交易规则。
在银行月末结账还靠人工打算盘的日子里,上交所胆子大,打起了计算机的主意,编写了一套包括撮合、结算在内的应用系统程序和网络系统。开业前夕,尉文渊去香港联交所考察,发现香港的做法和上交所有很大不同,不免紧张起来,会不会自己的做法有问题?后来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上交所的电脑交易设想,已经走在了联交所前面。
如果只是技术上的难题,还可以逐一突破,但真正让筹备工作感到压力的,还有舆论的质疑。
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对证券交易所的思想认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不少人纠结于交易所姓“资”还是姓“社”。
中国究竟能不能搞股份制?能不能发展资本市场?会不会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否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这些问题,在当时都被反复抛出。
一个细节可以反映出当时筹备组承受的压力。上交所刚成立时,英文如何翻译成为一个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证交所都叫Stock Exchange,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也是用的这个讲法。但当时有顾虑,因为社会对于Stock这个词仍比较敏感,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再加上上交所成立初期,交易的是8只股票,而国债的交易有10多个品种。所以后来英文名就用了Shanghai Securities Exchange,这个英文名称直到上交所搬到浦东时才改掉。
股票市场,就在这一复杂的舆论氛围中继续探索。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这一情况才得以好转。总设计师当时对股市的经典论断,不少证券市场的老人都能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好在,30年试下来,这条路走对了。
(图为1991年3月拍摄的上交所内景)
4.前行
时间再次回到1990年12月19日。
当日上午11点,上交所首次开市的锣声刚刚敲响,各券商派驻场内的“红马甲”立刻在电脑键盘上开始了争分夺秒的操作。
按照当时的交易流程,股民们需要在场外券商柜台上填写委托单,场内的“红马甲”按照公司报来的委托,按时间优先、价格优先的原则迅速输入电脑,促成交易。
竞争很快有了胜利者。显示屏上显示出首条成交信息:海通证券自营抛出50手真空电子,申银证券买进50手,价格为365.70元。在这个瞬间,上交所历史上第一笔股票买卖交易,做成了。
只是那一天,这样的交易并没有多少笔。资料显示,上交所开业当天,股票交易的笔数为17笔,交易金额只有49.4311万元。其余成交的都是企业债、金融债和国债。
为什么股票的交易数那么少?因为当时上交所一共只有8只股票上市交易,也就是著名的“老八股”。除了此前提到的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还有申华电工、豫园商场、飞乐股份、真空电子、浙江凤凰、爱使股份。
这8家企业比较共同的特点,就是规模不大,多是集体性质企业,除了浙江凤凰外,都是上海本地企业。
可以看出,A股的开场,有很强的试水性质。但这一试,就试出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从它们开始,A股的集团军正式集结,并且规模越来越大。
30年后,股票交易早已不用像当年这样繁琐,上交所的交易大厅里没有了“红马甲”的身影,股民们动动手指,就能通过互联网进入市场交易,上交所每日的成交量以千万笔计,A股市场每日的成交额经常突破万亿元。
30年后,上交所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三大交易所,拥有超1700家上市公司,超1800只股票,总市值超过40万亿元。而整个A股,更是成为世界各国不可忽视的力量。
30年后,上交所已能从容地为全国各地的上市公司开展融资,通过沪港通、沪伦通、中日ETF互通,上交所还开始联通世界,吸引着全球投资者来到A股买买买。
没有人会否认,A股这30年来取得的成就。但为了赶上积累百年的欧美市场,而立之年的A股还在加速奔跑。
近30年后,堪称“再造A股”的科创板和注册制,再次选择了上海。金融基因,改革大势,敢闯敢试,选择这座城市的原因,或许与30年前一样。
仅仅一年多,这块试验田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并推广到整个中国资本市场。未盈利企业、同股不同权企业、红筹企业……A股,开始迎来更多的优秀上市公司。
30年前的那声锣响,开启了A股的砥砺前行。上海这座金融之城,也将在下一个30年,与A股继续同行。
栏目主编:张杨 文字编辑:张杨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图片来源:新华社,上观摄影
来源:作者:张杨
推荐阅读
-
衢州 期货大赛(期货大赛官网)
2023-08-14
因为当时上交所一共只有8只股票上市交易,也就是著名的“老八股”
-
成都社保查询(成都社保查询个人账户缴费利息)
2023-08-14
因为当时上交所一共只有8只股票上市交易,也就是著名的“老八股”
-
香港炒黄金的平台(香港炒现货黄金哪个平台好)
2023-08-14
因为当时上交所一共只有8只股票上市交易,也就是著名的“老八股”
-
黄金的工艺有哪些(黄金的工艺)
2023-08-14
因为当时上交所一共只有8只股票上市交易,也就是著名的“老八股”
-
途赞融资租赁(途虎融资租赁)
2023-08-14
因为当时上交所一共只有8只股票上市交易,也就是著名的“老八股”
-
如何购纸黄金(怎么买纸黄金)
2023-08-14
因为当时上交所一共只有8只股票上市交易,也就是著名的“老八股”